1644年,中国历史上震动全国的“甲申之变”让整个华夏大地为之一震。明朝的首都北京陷落,宣告了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的灭亡。而在遥远的西南,四川仍然一片迷茫。就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刻,张献忠带领的大西军悄然逼近重庆。张献忠,这位因其残忍手段和强烈的征服欲而声名狼藉的将领,似乎已经锁定了这座坚固的城市,准备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。
重庆,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,城池坚固,守军众多,原本应该固若金汤。然而,由于一系列糟糕的决策和内部矛盾,重庆这座曾经不可一世的城市开始摇摇欲坠。张献忠的大军在逼近的过程中,重庆是否能够抵挡住这股强劲的风暴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
在重庆的城池终于被攻破的那一天,张献忠究竟如何对待被俘的官员和守军?为何会有“数万守军的右手掌被砍掉”的传言流传?在这场血腥的屠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?重庆的沦陷又给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?
展开剩余83%崇祯十七年(1644)二月,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。李自成的顺军正在北方蠢蠢欲动,而张献忠的大西军则在南方崭露头角。这支由流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,在湖广一带接连取得胜利,势如破竹,声势逐渐强大。
张献忠被称为“八大王”,拥有严明的军纪和灵活的战术,他在湖广地区逐渐建立起了稳固的根据地。然而,这个野心勃勃的将领并不满足于此。他开始把目标瞄向了西面的四川,那个物产丰饶、民众富庶的地方,成为了他新的征服目标。
在二月初,张献忠带领大军从湖广出发,开始向西进军。他的首个目标是扼守川东门户的夔门。夔门的地理位置险要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明军在此驻守,妄图凭借天险阻止张献忠的进一步进攻。
然而,张献忠早有准备。他派出精锐部队,趁着夜色掩护,绕过夔门守军的后方,同时主力部队从正面发动进攻。前后夹击的策略出其不意,让守军措手不及。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,夔门终于落入了张献忠的手中。
夔门的陷落,犹如为张献忠打开了通向四川的大门。他迅速乘胜追击,又攻占了巫山县。明军参将曾英试图在和市的要隘进行防守,但面对张献忠大军的猛烈进攻,他最终只能撤退至涪州。
正当张献忠准备继续推进时,天公似乎给了明军一线生机。连续几周的大雨使得江水暴涨,道路泥泞,进军受阻。张献忠被迫放缓了进军速度,决定在夔门和巫山一带休整。这个停顿持续了整整三个月。期间,张献忠并没有闲着,他利用这段时间搜集关于四川的情报,补充兵员,并着手改善军队的装备。更重要的是,他在当地百姓中展开了亲民策略,减轻了民众的负担,为后来的进攻积累了不少民心。
五月,雨季终于过去,张献忠决定重启进军。他带领大军穿越丰都时,遭遇了著名女将秦良玉的抵抗。秦良玉坚守城池,拒绝与张军进行正面交锋。张献忠意识到时间紧迫,于是决定绕过丰都,直接进攻忠州。
忠州守将赵荣贵英勇抵抗,但终究寡不敌众,城池很快便被张献忠的军队攻占。张献忠势如破竹,继续向涪州推进,并在六月初七将其攻陷。涪州的失守使得张献忠成功突破了重庆的外围防线。
至此,张献忠的进军可以说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。从夔门到涪州,张献忠几乎没有停顿,每一场战斗都为重庆的沦陷埋下了伏笔。与此同时,重庆城内的守军却依旧未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险。
随着张献忠的大军一步步逼近重庆,城内的气氛日益紧张。尽管重庆的防御一度被视为不可逾越,但由于信息传播滞后,重庆的官员和百姓仍然一无所知,依旧为一个已经灭亡的朝廷效忠,形成了一个荒诞又悲壮的局面。
在甲申之变后,四川的政治形势变得动荡不安。四月十七日,逃回成都的朱彝之带来了北京陷落、崇祯帝失踪的消息。这一消息无疑是一个震动性的炸弹,迅速引起了四川官场的恐慌。
四川的文武官员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焦虑之中。有人建议推举蜀王朱至澍摄政以维护政权的合法性,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四川巡按刘之渤的反对,认为这过于仓促且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。
此时,四川的最高长官龙文光还在川北,距离重庆还有一段距离。尽管他为人正直,但在危机面前却显得过于迟缓,无法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。
重庆城内的防守并不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坚固。虽然城市地势险要,城墙厚实,守军人数众多,但由于守军士气低落、粮草储备不足,局势变得越来越不容乐观。
然而,张献忠的大军并未受到这些困难的阻碍。他们攻城略地,迅速逼近重庆,每一座被攻占的城市,都加大了重庆的压力。重庆城的局势开始变得极为危急。守军内部的紧张情绪开始蔓延,部分官员甚至开始私下讨论投降的可能性,尽管这种想法还不敢公开。
突然,有消息传来,张献忠在进攻途中遭遇了一支山地部队的抵抗,传闻这支部队善于利用地形作战,给张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。这一消息在重庆城内引发了不小的波动,一些人开始重新燃起希望,尽管也有人怀疑这只是故意散布的谣言,目的在于稳定军心。
随着张献忠的逼近,重庆城内的气氛愈加紧张。每个人都知道,决定性的时刻即将到来。重庆是否能够抵挡住张献忠的大军,成为了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