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会帮你在保持文章原意的基础上,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且总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文 | 徐 来
编 辑 | 徐 来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安史之乱爆发之初,唐军其实握有三次绝佳的机会,完全可以一举平定叛乱,然而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错失良机,反倒被叛军步步紧逼,节节败退。究竟是敌军过于强大,还是皇帝亲手断送了胜利的可能?
安史之乱伊始,最先被攻破的不是长安,而是洛阳。彼时唐玄宗尚有调整的时间和机会,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,却是处死了两名关键将领。杀错了人,这一决定成为内乱迅速失控的根本起点。
展开剩余91%公元755年,安禄山率领号称20万的大军,从范阳一路南下,直扑洛阳。朝廷一片惊慌,立即调动关中地区的精锐部队,由两位资深老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统领,在潼关严阵以待。
潼关是什么地位?这是一道天然屏障,是京师长安的咽喉要道,有着“关西屏障,千军易败,一关难破”的声誉。两位将军深知他们的任务不是主动进攻,而是死守阵地,他们严厉整顿军纪,修复防线,保障补给,采取坚守战略。每天向朝廷报送战报,虽局势紧张,但尚未失控。
敌军一时难以突破,且其粮道被唐军切断,陷入迟疑彷徨。可朝廷内部却开始动荡不安。
宫中宦官边令诚先发声指责:“两位将军闭门不出,恐怕是害怕了安禄山。”这话没有任何实证,也无正式奏章,却被直接递到唐玄宗面前。
边令诚究竟是谁?他只是内宫一名地位低微的小宦官,按理说,他的言论顶多被当作参考,但唐玄宗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开元皇帝了。此时的他年事已高,迷信神灵、梦兆与命运,却不信前线将领的判断。
此外,玄宗还有一种病态的猜忌心理,害怕兵权旁落。高仙芝曾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,封常清性格刚正,不依附权贵,玄宗听闻“他们掌握重兵”,早已心存戒备。
于是,“怯战不出”成为指责他们的口实。一个命令下达,二人被召回,不经审判也不容辩解,直接斩首示众,枭首送回长安,作为“整肃军纪”的典范。
潼关防线尚未崩溃,主将却先被斩杀。
随后,病重的哥舒翰被迫接任,他本不愿承担此任,但玄宗坚持:“国家危急,岂容推辞?”哥舒翰无奈接过兵权,继续执行高封二人的坚守策略,深知潼关若守住,长安必安全。
然而,第二场错误决策,比第一场更加致命。
时任宰相杨国忠心急如焚。曾拍胸脯保证安禄山不成气候的他,如今朝局日益恶化,朝中开始质疑他的执政能力。
他对玄宗说:“若一直守在潼关不出,叛军必长驱直入,届时我们必遭大难。”
这句话点燃了玄宗内心深处的恐惧。他害怕的不仅是敌军的进攻,更害怕自身政权的崩溃。于是,他毅然下令出击,禁止继续拖延。
哥舒翰苦口婆心劝谏:“敌众我寡,地形不利,贸然出战必死无疑。”
玄宗的答复毫不含糊:“不战则弃关逃亡。”哥舒翰被逼无奈,只能率20万大军走出潼关。
灵宝一战当天便决出胜负。安军早在河东布置伏兵,待唐军过黄河、兵分三路时,从侧翼合围。哥舒翰中军被阻截,左右翼军队被切断,整支20万大军瞬间崩溃如山体滑坡。
潼关失守,长安门户大开,唐玄宗仓皇西逃,慌忙出宫,太子李亨另辟蹊径,从北部渡口绕行灵武。
这年,大唐失去了东都、失去了重要关口,也丢失了国威,皇帝差点丧命。
但从根源看,最初的败笔不是战败,而是“未战先杀掉能够带来胜利的人”。
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,唐军终于开始喘息。
唐肃宗李亨继位,郭子仪、李光弼在河北稳住阵脚,回纥骑兵加入援军,局势渐渐转好。
关键转折在于长安被收复。
但敌军未彻底崩溃,只是暂时撤退回范阳。
此时,有两条战略选择:
一是继续围剿两京,逐步夺回中原控制权;
二是放弃正面消耗,直扑范阳老巢,斩断敌军根基。
谋士李泌选择后者。此人非武将,不擅冲锋陷阵,也不如郭子仪、李光弼那般沙场老将,但他头脑清晰,能一针见血看透敌我本质。
他说:“两京如皮,范阳如骨,破其皮不如断其骨。”
又指出:“敌军在中原纵横烧杀,百姓怨声载道,但根基仍在河北,范阳不破,敌人永远不能根除。”
他还察觉到,安禄山死后,史思明继任,河北内乱,军心涣散,正是绝佳时机。
这一计划若被执行,唐军可避开坚固城池,直扑幽州,让敌人自顾不暇。
但肃宗否决了,理由荒唐:“舍长安不战,失了大唐颜面。”
这并非不能打,而是怕打这场仗会被人误解为朝廷认怂。
皇帝更担心都城再陷落后,朝廷形象彻底崩盘,遂强令李光弼、郭子仪回攻洛阳。
此时敌军刚撤退,兵力尚存,火线上拼杀,成败难料。
结果唐军强攻两京,初期收复洛阳,敌军却从范阳反扑,一年后再次夺回洛阳,战局反复拉锯。
李泌策略失败,不是因其本身失误,而是因皇帝不愿接受这条更实际的道路。
这不仅是军事问题,更是“面子问题”。唐肃宗更看重恢复秩序的表面光鲜,而非铲除叛乱的根本。
自此,安史余部始终未被彻底赶出河北,范阳、常山、相州,逐渐变成史氏后代和藩镇豪强的地盘。
唐朝北部从此失去了铁骑东征的锐气,一次又一次错失良机,乱事持续延烧了整整四年。
公元757年冬,唐军第三次收复长安,立下赫赫战功的不是皇帝,也非宦官,而是郭子仪。
他靠两个条件成功:
一是联合回纥骑兵;
二是在潼关伏击叛军主力曳落河军。
这支曳落河军是安史叛乱的中坚力量。安禄山死后由史思明统帅,它在北线扮演顶梁柱角色。郭子仪一战几乎全歼此军,仅剩少数残部向东突围。
此时,仆固怀恩建议追击。他明确指出:“敌军溃败不追,反成后患。”此时敌人无粮无士无援,是歼灭其根本的唯一良机。
但广平王李豫,即未来唐代宗却摇头拒绝。
官方理由是士兵疲劳需整顿休养,但真正原因无人在史书记载。
当时一线将领明白,李豫害怕出战,不是畏惧敌军,而是怕郭子仪功高震主。作为皇太子,他不愿老将抢夺风头。
于是,他暗中安排接管军权,调走回纥骑兵,把郭子仪和仆固怀恩调至后方。
这套操作虽无书面命令,却细致安排了人事、兵力和行军路线。
结果,敌军得以安然撤退。安守忠、李归仁、田承嗣等残部带着几千散兵,穿越山地回到河北。他们本以为覆灭,没想到没人追击。
一年后,史思明重新整军出击,叛军反扑,长安再次失陷。
安军从相州南下,锋芒直指潼关。唐军集结60万大军迎战,终以失败告终,整年血战付诸东流。
史思明得意扬扬,“唐军自断臂膀”。他清楚知道,正是那几千败兵成了他复国的基石。
若757年底唐军曾展开追击,安史之乱或许早已结束。
李豫却选择了保守和妥协。
他非昏庸,但关键时刻,皇位继承人应有的果断与担当,却变成了决策上的软弱。
归根结底,这场浩劫为何没早终结?
不是唐军战力不足,也非安禄山过于强大,而是朝廷决策层的腐败与内耗。
从始至终,阻碍胜利的,非敌人,而是皇帝与权臣的权力斗争。
玄宗晚年信任杨国忠、边令诚,军事决策被干预,致使高仙芝、封常清被杀,并非因失职,而因不从杨国忠调令。
哥舒翰背水一战,是因为“不出击便是全家抄斩”。
肃宗继位后情况未改善,他担心的不是如何取胜,而是“胜利看起来是否得体”。
李泌“直捣幽州”之策被冷藏,仅因“看起来像放弃长安”。
这种政治考量凌驾军事现实之上,在安史之乱全过程中反复出现,最致命的就是李豫“放敌归巢”。
一场本可速决的动乱,因皇帝们一次次害怕“看起来被动”,拖延八年。
八年中,大唐损失百万兵力,税收中断,边防空虚,民心尽失。
最荒唐例证是,为安抚回纥,朝廷竟允许他们在长安“自由劫掠三日”,名义上是分享战利品,实则放纵烧杀抢掠。
结果换来的,不过是“借兵”一场。
唐军真正缺的不是外援,而是一位值得信赖、不胡乱指挥的良将。
可惜,这样的将领始终未出现。
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,唐玄宗早逝,肃宗驾崩,天下虽回归大唐名义,藩镇割据势力已定,中央权威荡然无存。
百年国运,从开元盛世跌入割据割地的死局。
这并非命运使然。
若高仙芝未死,潼关不失;若李泌策略被采纳,范阳覆灭;若李豫敢追击,河北稳定……安史之乱根本不会持续八年。
唐朝本有救,但却一次次亲手放弃了挽救的机会。
---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绝无低俗或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。如事件存疑,联系后即刻处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